解讀殼牌統一潤滑油并購案:融合之癢
嫁入豪門
高峰之時,統一潤滑油95%的基礎油都由國外進口,企業成本壓力巨大。
到了2005年,這種局面顯得更加艱巨。年初,國際基礎油油價大漲,從500美元/噸攀升到了800美元/噸。其次,擁有上游話語權的國外供應商要求現款結算,為此,統一潤滑油不得不想辦法每次籌集巨款,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理想。“國外周期太長,且穩定供應無法保證,即便購買了基礎油,通常兩個月都到不了貨,對銷售無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”
李嘉及其統一潤滑油管理層并不是一群服輸的人,一度,他們用一種不屈的精神斗志相互打氣,“扛,扛到底!”
為了緩解資金上的壓力,也深層次地籌劃著企業未來可持續的發展來實現成長的目標,統一潤滑油想通過上市來分解短期危機。在一些投行的運作下,隨后的上市工作也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。
不過前期準備充分,上市似乎“萬事俱備”之時,統一潤滑油高層管理團隊經過全盤考慮后,最終拋棄了精心準備的上市計劃。“上市并不能解決我們基礎油長期供應的問題,即使上市有了錢,基礎油市場一有風吹草動,我們也會面臨嚴峻考驗,與其如此不如不上市。”李嘉坦然,對于統一潤滑油,當時企業真正的價值鏈的關鍵在于基礎油持續穩定高質的供應,無疑這才是當頭要務。
到了這個時候,李嘉感到肩上的擔子更為沉重。“中國潤滑油每年維持10%的自然增長,統一潤滑油卻沒辦法分享,撐死做到30億,很顯然已經摸到了天花板。”其次,“企業越做越復雜,對產品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,作為民營的統一潤滑油在這方面頗感吃力”。因為供應鏈不穩定,衍生出來的產品質量的不夠穩定等問題,也無法解決。
重重的壓力和現實格局下,統一潤滑油決定另辟蹊徑,將目光投向另一條道路。
2005年2月,統一潤滑油做出了一個企業發展的關鍵的戰略決策,他們秘密地向業內一些企業發去了合作邀約函,“希望與擁有基礎油的廠家,通過股份出讓的方式,達成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”。
作為一個快速成長的本土企業,李嘉及其管理團隊也為自己保留了底線,那就是必須保留統一潤滑油品牌,自己控股,雙方可以相互持股。當時,統一潤滑油在全國擁有上千家經銷商,97000多家零售商和終端用戶,擁有業內最豐富的超過3000余款產品及市場份額全球排名第16位的驕人地位。這些,在李嘉看來,無疑都是十分重要的籌碼。
然而談判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順利。李嘉透露,最終進入實質性談判的只有7家。談判陣營兩極分化,一種是擁有基礎油資源的跨國石油巨頭,但在品牌的保留上無法達成共識,因為統一堅持不喪失控股地位的“底線”,雙方無法達成一致;另一種是根本不具備基礎油條件,但手握重金覬覦統一潤滑油強大品牌和渠道的其他意向合作者,雖然其同意統一控股的先決條件,不過根本不是想要的合作對象。
談判時斷時續,統一潤滑油卻迫在眉睫。時間的拖延無疑會讓這個國內車用潤滑油的第一品牌黯然失色,也失去與對手討教還價的余地,出于大局的考慮,以李嘉為首的統一管理層決定在控股權上不再矜持。在此之下,優質的備選者殼牌浮出水面,并最終被選為了合資的對象。中國市場是國際公認的重要市場,且能源需求位居全球第二位,作為跨國巨頭的殼牌也一直希望能夠在此方面有所突破,因此,并購本土企業就成了殼牌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。
殼牌與統一在潤滑油領域又成互補之態。殼牌在中國有喜力、勁霸等潤滑油產品,不過殼牌的潤滑油主要面向國內的一線市場,重點市場并以沿海為主;二三線市場,恰是殼牌的新的業務契機。而統一潤滑油重點市場就在二三線城市,且以摩托車、卡車用潤滑油為主。
這樁“婚姻”而后顯得非常順利。談判中,殼牌同意保留“統一”潤滑油品牌和原有管理團隊,并穩定員工隊伍,雙方很快達成共識。同時,殼牌還承諾,將加大對“統一”品牌的投入和研發力度,并購后將統一潤滑油納入其全球采購系統,這成為兩家合資的最有力的動因。
2005年6月,殼牌與統一的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簽署。在經過長時間的煎熬和探路后,統一潤滑油以“嫁入豪門”的方式,開始了自己新的征程。
